这些天我也是为宝宝王宝强操碎了心。
媒体,广大网民跟我一样。这不,早上骑车上班,路过玉蜓桥(貌似是)附近,等红绿灯,忽闻一对银发老太太在说,模糊听到几个关键词,王宝强,娱乐圈......
顿时菊花一紧,好熟悉的场景!
这种全民持续追踪,跟追一部电视剧有的一拼,早惦记晚惦记,睡觉还在脑补故事情节。掂量了下追剧——比如抗日神剧,跟这起拨动全民神经的离婚事件有何相同之处,果然有新发现。
为何抗日神剧屡屡火爆荧屏?为何武侠剧曾在90年代掀起一波又一波收视热潮?为何我们那么爱讲梁山一百单八汉?答案呼之欲出,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朴素的称,叫大善大恶大忠大奸,我们总希望恶人被惩罚,善人正义得到伸张,最后一个大完满结局。
这起事件正好给这种情感表达提供了一个发泄出口。想想看武大郎被害那一段吧!每个观影的人都义愤填膺,可无计可施。再看看武松血刃西门庆那段吧!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出了口恶气的畅快感,但只能跟身边人讲讲,杀的好,杀的好。这就是每个人心里那个素有的朴素情感在表达,善有善报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这么一说,古人的性善论是有根据的。
互联网时代,处处都是发声口,因为王宝强十多年的塑造在网民心中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形象,傻根儿,许三多,憨厚老实,实心眼儿,淳朴简单,弱者形象,这些能诠释大部分中国人对善良的理解的词汇和概念,让这事儿一出,立马一边倒的惩恶扬善,为弱者声张正义的声音。而且这个善良是绝对善良,而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诩善良,实际还原到真实场景中,自诩善良的人还是占小便宜的,还是有OO@@见不得人的小勾当的,也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小事,当知道了这些,再去看他对自己善良的定义,就会让人觉得这人怎么这么虚伪!而王宝强不一样,我们离他的真实生活十万八千里,通过荧幕一个单一的媒介看到了一个扁平的人,一维的人——也就是他塑造的角色给他本人所贴下的标签,网民将本人跟角色混同为一人。
正因为王宝强将广大网民心中那个真实的“善良”给人格化了,给符号化了,让他们有了同情跟同病相怜的依凭,而这起事件就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善良的出口,那意思是我声援王宝强,代表我也是善良的。每个人在自诩善良的时候,都会鞭挞别人、社会,我这么善良,为何老天就对我不公,我这么善良,为何你们要那么对我?而这起事件,王宝强就是自己,而马蓉跟宋淳褪潜鹑恕⑸缁峒袄咸臁
这就有了答案了,不是编剧缺乏历史常识爱编抗日神剧,也不是导演爱导,是每个想看的人心里带着那种期待,用极端的手段惩恶扬善会让肚子里憋着一股子气的我们,大赞:爽!杀的好,就要这么干!宝强之火并非真是关心他本人,而是网民在期待叫出那声“爽,杀得好”,借以表达自己善良的立场而已。